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積累中化資料──從體育看中西文化的異同

中化科經常要舉例說明,因此平時要做好積累資料的功夫,例如剪下有關中國文化的資料,而以下這則資料則是從體育看中西文化的異同:

姚明──全球化中的文化激盪
「小巨人」姚明的煩惱

「中國長城」、「小巨人」姚明是去年NBA的新秀狀元,也是休斯頓火箭隊的正選主力。一直他的表現雖然尚算平穩,但並不奪目。去年他的平均得分只是每場13.5分和8.2個籃板球。今年上半季每場16.8分和8.8個籃板。火箭隊一直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會繼承火箭隊歷史上的最偉大中鋒奧拉祖雲為球隊帶來光輝的新紀元——「明王朝」。姚明至今的數字顯然不能滿足擁躉的要求。

當然火箭隊並不是一人球隊,表現未達完美也不是姚明個人的問題。球隊另外兩大台柱,後衛法蘭西斯和莫比利,也有水準不穩定的毛病。球隊可以時而大發神威,痛宰湖人(2月11日102-87),也可以敗在一些二流球隊手上(如12月20日87-102敗給太陽隊)上。不過姚明始終是球隊希望所在,所以還是想盡辨法去令他發輝得更好,成為NBA歷史上偉大中鋒,而不僅僅是一位優秀中鋒。不論球隊對手或球評人,對姚明的天賦(靈活但7呎6吋的大個子)、技術都有很高的評價。最近,輿論對「姚明的迷思」似乎已有結論,就是他發揮欠佳的理由主要是中華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差異。
而中國人的謙讓、中庸、留有餘地也似乎成了他在NBA成為第一中鋒的絆腳石。在分析姚明表現的美國評論家中,有一位是多尼‧奈爾森,他是達拉斯小牛隊籃球技術負責人。奈爾森曾到訪中國好幾次,他的球隊在2001年爆出新聞——與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中國球員王治郅簽了約。

奈爾森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說,姚明的中國文化價值觀有可能妨礙他成為NBA的優秀球員,「請你想想多數在中國長大的年輕人是多麼注重集體,那可是與我們的成長方式完全不一樣的,」《紐約時報》引用奈爾森的話說道,「他們比我們有多得多的協作,看來這是種文化,一種推動更加無私心態的文化——對大家最好的,也就是對你最好的。」

「而在我們(美國)的文化中,幾乎是恰恰相反,」奈爾森在《紐約時報》的文中說道,「為了實現美國夢,你必須在競爭中比別人更有活力,更能戰鬥,更能思考,一切一切都要在人之上。因此,與我們成長的環境相比,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經濟方面的背景則是完全不同。我不知道在姚明的比賽方式中文化起了多大作用,但我想多少是個因素,因為在中國的很多團體比賽項目,你看不到我們那樣的一對一的對抗。中國更重視集體主義,而我們這裏呢,則是『我想把我的競爭對手滅了——只有在雙方隊員都精疲力盡時我才會把球傳給別人。』」

而姚明所面臨的問題可能在於,要在NBA的個人主義文化中取得成功,他還不夠特立獨行。一個在中國社會主義下長大的年青人,習慣在傳統文化及黨國至上的思想交替影響下成長,被一下子放在美國這個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尤其是NBA這種以明星為核心的體育活動,當然會不習慣。

他去年的表現不夠進取,不夠兇猛,似乎不能應付籃下激烈的身體對抗。今年姚明表現已有進步,盡力變得更兇,更有進攻性,但球評覺得他始終不是一顆耀眼的明星,沒有那種NBA需要的那種傲視球場,不可一世的偉大球員的特質。他還不可給好像佐敦、奧尼爾、高比拜仁那種可以帶起球隊的表現。換句話說,姚明是太「溫柔敦厚」了。

姚明與伊榮

為了把姚明「壞」的一面挖掘出來,球隊把原紐約力博(Knicks)隊的退休名中鋒伊榮羅致為助教,專責訓練姚明。在每天的一對一訓練中,他會和姚明的其他對手一樣推撞姚明,甚至以超技術侵犯他,就是希望能激起他的鬥心來給對手還以顏色。

在NBA的下半季,不知道是否針對性訓練有了成果,姚明的表現大有改善。在2月22日經過三次加時苦戰擊敗鷹隊的比賽中,他拿下了個人NBA生涯中的最高得分41分,更重要的是他在最後一節加時中拿下了其中8分,為球隊奠定勝果。現在,球隊希望小巨人真的能拋棄溫順的民族性,能不斷在對手頭上無情地大力入樽,或在防守時不惜犯規都要阻止別人上籃,好把球隊帶到季後賽中。

姚明的困擾其實在全球化下是一個普通的現象。當我們離開自己熟悉的文化環境,而參與一個截然不同的活動,不論是體育比賽,商業活動,上課學習,還是工作等,我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要調整自己的行為、思考模式或價值觀念,以取得成功,或嬴取別人的認同。正如中國學生到了國外求學,往往會認為同學上課時言之無物,但卻放膽侃侃而談,而自己雖然早有準備,但卻苦於羞於啟齒。而在工作單位,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文化就是強調要表達自我,讓老闆和同事知道自己對企業的重要性,而不光是默默地埋首苦幹就可以。在一個全球化的新紀元,這種文化沖擊,更是在所難免。究竟你是要改變自己去迎接全球化帶來的西方文化沖擊,還是要堅持自己的文化傳承呢?還是可以各取其優點,糅合中西?這個似乎是在全球化下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回答的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