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的題目,一般都是貼近考生生活、學習內容及平時關注的話題,包括社會時事、人生道理、處事做人等。討論題型大體型大致分為爭議性質與協商性質兩大類,但考核目標一致,均為測試考生透過討論促進溝通能力。每道考題目都會附設幾段閱讀材料,啟發考生思路,讓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這裡就「爭議」及「協商」兩類型各舉一例說明。
1. 「爭議」題型:
[考題原文][見2007年口語溝通卷試題舉隅(例一)]
有人認為「隱蔽青年」的人生態度、生活方式偏離社會大眾,應該改變。你同意嗎?
題目引述了一個觀點,問參與討論的考生是否同意。考生可以完全同意或不同意,可以部分同意或不同意,可以存疑,可以嘗試說服別人,可以經過討論交流後改變原先觀點,可以綜合大家的意見提出新的看法。總之,言人人殊,見仁見智,在溝通的前提下各抒己見,最後能夠達到共識固然大佳,但維持分歧也是應有之義,這是「爭議」類題型的基本特性。
考生討論是否切題,就要看對題旨能否有周全的照顧與考慮。指定的議論對象是「隱蔽青年」,針對的焦點是他們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觀察的方向是他們這兩方面是否「偏離社會大眾」,討論的重點(價值判斷)是他們的表現應否改變。
至於立場與觀點取向,則可以有多種組合。下表說明考生可以對應論題有多層次多角度的看法,不一定要一刀切的非黑即白:
人生態度
生活方式
偏離社會大眾
✓
X
✓
X
應該改變
✓
X
✓
X
也就是說,對隱蔽青年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可以分開論述。兩者是否偏離社會大眾,可以分開判斷;兩者應否改變,也可以分開探討。當然,考生一般多會採取非此即彼的立場,但這不應妨礙討論朝著更細緻更豐富更多層次的方向發展,也不應妨礙觀點與立場的深化、強化或轉化。這正是評價全組討論素質及個人口語溝通水平的重要依據。
附設閱讀材料有三段。「資料一」是關於隱蔽青年特徵的描述,作用是界定「隱蔽青年」,提供背景資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論。「資料二」提到求助門徑及如何避免成為隱蔽青年,「資料三」是擬設隱青年自我感覺良好之語,都是三言兩語的簡單文字,從正反兩面逗引考生的立場及觀點。很明顯,三段附設閱讀材料都內容淺白,不致異化為另一次閱讀測試。這個例子表明,附設材料的主要功能不外是:啟發考生的思路,激活他們的知識積儲,好讓他們在討論時有話可說。
2007年口語溝通卷試題舉隅(例一)
題目:有人認為「隱蔽青年」的人生態度、生活方式偏離社會大眾,應該改變。你同意嗎?
附設閱讀材料
資料一
《社區青年報》列舉隱蔽青年的特徵:
‧多在先進國家、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出現
‧通常家庭經濟問題不大,有人供養
‧小時多受保護,少受挫折
‧失去自信
‧曾遇上挫折,多與人際關係及自我價值有關
‧寡言,怕面對人和面對社會,喜歡躲在家裡
‧沉迷上網、漫畫、模型或電視等,足不出戶
‧失去目標,不上學,不工作,終日無所事事
‧不承認自己有問題,固執,很少主動尋求協助
資料二
隱蔽青年如何求助?
應該找家人、朋友、老師、社工談談,若情況嚴重的要看精神科醫生,最重要的是身邊有支持自己的人。
如何避免成為隱蔽青年?
提高自己的EQ與AQ,建立正面的思想。有社工建議,為人父母不要過分保護子女,要讓他們多受鍛煉,長大後變得堅強。
資料三
隱蔽青年:別人說我是隱蔽青年,好可憐。但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不知多快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